隔震建筑的十大設計原則

來源:上海帆伯建材有限公司發(fā)布時間:2018-01-16瀏覽次數(shù):0次

隔震建筑的十大設計原則

  在隔震建筑結構的設計中,應通過對結構的整體特性、結構布置、結構剛度的分布等情況進行合理設置,控制結構在地震發(fā)生時的反應性能,達到減小地震反應的目的,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隔震建筑的設防目標一般應高于傳統(tǒng)建筑。合理設計的隔震建筑均可達到“小震不壞,中震不壞或輕微破壞,大震不喪失使用功能”的設防目標。

  隔震建筑結構的定型基本規(guī)則。應控制隔震支座的布置及結構的剛度,使其分布均勻。盡量使結構剛度中心與上部結構的質量中心的偏移小一些,這樣做可以保證結構不致因太大的扭轉作用而發(fā)生意外破壞。

  基礎隔震技術對低層多層建筑最為適合,隔震建筑的房屋高度和層數(shù)應符合有關設計技術規(guī)范中的相應規(guī)定。

  由于建筑隔震技術的特點,隔震建筑一般更適合于I、II、III類建筑場地,并且在結構設計中選用剛性較好的基礎類型,以保證隔震層的穩(wěn)定性和在地震中運動的一致性。

  一般來說,隔震建筑隔震層的抗拉能力比較薄弱,根據(jù)剪切結構的特點,為了保證隔震結構的穩(wěn)定性,確保隔震結構的抗傾覆能力及地震時有效防止上部結構與隔震層之間的脫離,應對隔震結構的高寬比加以控制。隔震結構的高寬比應滿足下表的要求。當高寬比不滿足要求時,應進行罕遇地震下的抗傾覆驗算。同時還應對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載(如風荷載)加以限制,一般說來,應控制非地震作用的水平荷載不超過結構總重力的10%。這樣做也可以有效保證隔震建筑的舒適性。

  合理設置隔震結構的基本周期,避開場地周期和上部結構的周期,有效地發(fā)揮隔震技術的效用。

  基礎隔震層一般應設置在結構第一層以下的部位,隔震層在罕遇地震下應保持穩(wěn)定,且不出現(xiàn)不可恢復的變形??刂聘粽鸾Y構的節(jié)點構造,保證隔震層在地震時有效發(fā)揮作用。

  穿過隔震層的設備配管和電器、通信系統(tǒng)的配線,應采用撓曲柔性連接等適應隔震層罕遇地震水平位移的措施;采用鋼筋或鋼架接地的避雷設備,應設置跨越隔震層的接地配線。

  隔震建筑應具備當隔震支座在地震中意外喪失穩(wěn)定性而不發(fā)生嚴懲破壞的措施,一般也應考慮隔震支座的便于檢查和替換的措施。

  建筑隔震橡膠支座和隔震層的其它部件尚應根據(jù)隔震層所在的位置的耐火等級采取相應的防火措施。

  對于體型復雜或有特殊要求的結構采用隔震技術,應進行模型實驗。